事不凝滞,理贵变通。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有引用。
人民日报评论部解读:
1949年,有美国学者预言:“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1989年,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舆论中“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而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都不过是“笑谈”。习总书记引用“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90多年风雨洗礼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变和不变之中,把握住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行动。
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对待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主动变通中逐步适应,在主动改变中应对改变。从世界政党的演进来看,一个政党的兴衰,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与时俱进则兴,不与时俱进则衰。主动求变、创新进取的精神,正是会作为、敢作为的底气所在。顺势而为者,才能在挑战中找到更多发展的机遇。
出处及原典:
臣窃念大发骁雄,动摇百万之众,所得者少,所丧者多。又闻战者危事,难保其必胜;兵者凶器,深戒于不虞。所系甚大,不可不思。臣又闻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苟或更图稽缓,转失机宜。——脱脱等《宋史-列传第十五-赵普》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内容释义:
赵普,北宋初大臣,曾三次担任宰相。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幽蓟、拱卫中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辽战争,史称“雍熙北伐”。在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赵普上疏太宗,劝其及时“止损”,并以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之理进行劝诫。意思是:上古圣人不固执己见,做事灵活不拘泥,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变通方式。
“雍熙北伐”的惨败成了宋辽和战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北宋统治者虽然口头上还要收复幽蓟,但直至宋徽宗末年与女真缔结“海上之盟”,其间再也没有付诸行动。赵普的建议是在战败后宋朝君臣将士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是非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他关于古之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的谏语,极富哲理。
▲雍熙北伐宋辽军事形势图